到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经济又被单独纳入“十四五”规划之中,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产业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2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比上年增长9.6%。大规模的在线云设备,海量数据的毫秒级传输,更多行业和企业获得数字化升级的机会…
云启航
谈到数字产业不得不谈云计算。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上云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发展到现在,对于上云,公司的态度已经从“要不要上”转向“怎样去”,而云的形式和业务模式也从以资源为中心,从传统的云迁移时代,到以服务为中心,业务应用依赖于PaaS云的云2.0时代,也就是现在的中心—区域—边缘,全域分布的原始云系时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目前,企业在实施云应用时,已经从原来的单一云集中式数据中心的部署转变为多云协作、混合云架构,以及边缘端相应的业务部署。同时,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数据量,还是业务发展速度,都对“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也就对支撑基础的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计算作为数字产业的关键一环,其发展和变革对数字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作为云计算基础的数据中心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惟有快不破。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行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重要基础支撑的数据中心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科智咨询的预测,到2023年,中国IDC业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67.9亿元,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9.6%。
在这个阶段,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在这个背景下,对业务的弹性需求和业务部署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数据中心也有不同的需求。举例来说,对于需要快速部署业务的某些因特网企业来说,对数据中心的交付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迅速上架机电设备,尽早部署业务,这促使数据中心朝着模块化、模块化发展。
预制厂将组成数据中心的各个“部件”提前完成组装,并在数据中心内用类似乐高模式的拼图形式进行部署,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从而缩短了交付周期。更重要的是,也有部分数据中心采取集装式建筑的形式,在满足数据中心基本功能、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土建时间,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然而,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对应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化,产品化问题。
这一“集中式”建筑形式,大部分具有可复制性,可扩展性强,并可实现服务器、柜子、微模块、基础设施的全方位监控,在缩短建设部署周期的同时,降低了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